close

 

頭城老街歷史介紹

 

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吳沙帶領漢人入墾"噶瑪蘭",開墾第一站即在烏石港南邊(今日頭城加油站東北方位置);為了防禦平埔族人的攻擊,漢人在此處就地挖土疊土牆做防禦工事。選擇此地進可攻退可守(由水路乘船從烏石港撤退,陸路由草嶺古道撒至三紹嶺)

噶瑪蘭原住民生活在蘭陽平原,共分為三十六社,當時為趕除漢人,三十六社大團結,各社勇士集結三仟多人,對付一仟多人的漢人;吳沙三進三出烏石港,土牆圍起的地區,稱之為頭圍。

後來因平埔族人有天花傳染病瘟痠流傳,給了吳沙冶療的機會,從此平埔族退居山區,分散各地,讓出頭圍。

吳沙為感念媽祖護佑,將所帶神像供奉立廟,此年是嘉慶元年,故名為「慶元宮」。興建慶元宮石材即是用當時帆布船壓艙石,慶元宮北側至南側房屋街道大都以壓艙石為建材。迄今日為止,慶元宮廟前龍柱,左右石獅,廟門門檻,乃至廟內壁畫石雕和碑文都是壓艙石興建。沿著盧宅左側興建十三行的街屋也是用壓艙石為建築材料。

唐山與頭圍烏石港船隻貨運往來密集,從烏石港出囗的貨物以蘭陽盛產稻米為主,然而由廈門返回的船隻載運的是蘭陽平原所欠缺的中藥材,所以回程船隻為了避免頭重腳輕因而翻船,大都以壓艙石平衡船身航行海上。

當時的頭圍萬商雲集,烏石港擔任整區噶瑪蘭進出囗貨物的咽喉,慶元宮前可以看見大小船隻出入海港。

一八二五年,噶瑪廳第十三任通判烏竹芳選定蘭陽八景,從慶元宮觀賞的"石港春帆"即是八景之ㄧ,噶瑪蘭地區也開始沿用"蘭陽平原"名稱迄今。

為了守住頭圍老街南來北往,各行各樣所營造的萬商雲集財氣,勘輿師建議南北街入囗興建土地公廟各一座,來守住"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市集財氣。

可惜好景不長,一八九二年因山洪爆發,烏石港被土石淤積喪失功能,同時形成頭圍港代替烏石港的貿易功能;頭圍港經四十六年的角色扮演,於一九二四年又因山洪緣故,造成土石淹沒港區,形成現今頭城的地理景觀。

從慶元宮望出去的"石港帆影"已是滄海桑田,變成如今青雲路到頭城海水浴場乃至大坑罟帝君廟範圍的旱地。留下的烏石港遺跡是珼今蘭陽博物館的水塘,另一邊頭圍港的遺跡是如今盧宅前的小水塘。

頭城老街的歷史,跟隨著烏石港和頭圍港的興盛到沒落,留下慶元宮,盧宅,南北端的土地公廟和老街上的街屋,提供後世子孫發思古之悠情。    頭城是開發蘭陽第一城,擁有三個世界唯一(1)南土地公廟與北土地公廟同在ㄧ條街的兩端這是全世界的唯一,(2)頭城是狹長地形沿海而立,從頂埔.頭城.外澳.龜山.大溪.大里.石城共有七個火車站,在全世界鐵路史上ㄧ個鎮有七站也是絕無謹有,(3)在南方澳有南天宮媽祖廟,在頭城梗仿有北天宮媽祖廟,這也是世界上同一縣內有兩座南北媽祖廟的信仰建築。

特別一提的歷史典故是,ㄧ八九五年,因甲午戰爭,滿凊戰敗,簽定馬關條約,從此台..金馬割讓日本;在此兵荒馬亂,時局動盪的時代,盧讚祥的老闆人在唐山,聽聞台灣割給日本,自己的船隊又已在海上前往烏石港;情急之下,以電報通知盧讚祥代為管理船隊,唯ㄧ條件是老闆膝下無子承繼香火,要求讚祥認為義子改姓盧。從此以後,盧家以此船隊發跡,富甲一方。到了日據時期,盧讚祥成為民選庄協議會員,光復後任頭城鄉長,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及省府委員。

頭圍港於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淹设,同時草嶺隧道貫通,從台北至蘭陽鐵路通行,火車代替海港對外貿易和人囗出入;風水輪流轉,十年河東十年河覀,老天爺給宜蘭人另外出路,烏石港和頭圍港功成身退,完成開發蘭陽咽喉要塞的使命。

頭城老街是頭圍興盛的歷史見証,也是開發蘭陽平原的起點,而老街上的慶元宮更是先民的第一座信仰中心,而盧家的起落也是頭城興衰的寫照。

 

2015.4.30    林秉承撰寫編輯

 

 

《同治纂要噶瑪蘭廳頭圍圖》繪有頭圍街(今頭城老街)

《同治纂要噶瑪蘭廳頭圍圖》繪有頭圍街(今頭城老街)

頭圍縣丞以及烏石港囗炮台和汛防,守備署並且標明烏石港大潮時深五六尺,小潮時深四五尺。頭圍街前有河道行船隔著沙洲,外面就是整片烏石港海域,外海有標記龜山島。

這是最早頭圍繪圖也是頭圍街最早的記錄圖像。

頭城老街示意圖

頭城老街示意圖,南北兩端有守住和平街的福德祠,由北往南有十三行,盧宅,慶元宮等古蹟。

 

 

慶元宮廟前牌樓

慶元宮廟前牌樓,前面階梯即是頭圍港船隻靠岸渡船之處,頭圍港淹沒後,土石淤積,目前是青雲路(台九線)經過地區,令人有滄海桑田的感慨。

 

慶元宮中門左右石獅

慶元宮中門左右石獅,守護廟門已218年,石獅,石壁,石雕刻畫,龍柱、門檻,以壓艙石為建材。

 

光緒己丑年重修紀念對聯(上聯) 光緒己丑年重修紀念對聯(下聯)

光緒己丑年重修紀念對聯

 

  

 

 靈昭千𥜥    福庇萬民      

 

德配九天  功高四瀆

 

 

南福德祠 北福德祠

南北福德祠同建於清同治二年,此為古建築照片,和現今北福德祠相片。民國四十年拍攝南福德祠相片,內有一對聯:「次天子位一,守諸候寶三」

次天子位一:是指大街小巷.田頭田尾,到處都有土地公,疆域之大,僅次於天子。

守諸候寶三:指土地公所管轄的土地.人民.政事最多,居諸候之首。

:諸候三寳,語出《孟子》盡心下篇:「諸侯三寶,土地,人民,政事寳珠玉者,殃必及身」。

 

 

頭城老街(和平街)

頭城老街(和平街),靠近南邊福德祠位置。

 

 

新長興樹記

新長興樹記    老街上著名商號

 

 

盧宅全景

盧宅全景,前面水塘即是頭圍港淹沒後遺跡,左邊大榕樹是十三行靠岸船隻上下貨時,固定貨船纜繩樹木,迄今已有200多年。

 

 

現今盧宅水塘前解說牌 現今盧宅水塘前解說牌

現今盧宅水塘前解說牌,當時水塘中有木橋通往水中兩座小島上有涼亭,供地方人士休憩之處。從水塘底部挖出帆船長尾杆,可見當日頭圍港淹沒時,停靠十三行船隻,沉於水底的見證。

 

 

《噶瑪蘭廳志蘭陽八景之五》石港春帆   陳淑均

《噶瑪蘭廳志蘭陽八景之五》石港春帆   陳淑均

此圖呈現烏石港各大小船隻樣式,對於當時的行船有参考和研究的價值。

 

 

慶元宮牌樓下,盧讚祥字史雲所題石港春帆碑文。

慶元宮牌樓下,盧讚祥字史雲所題石港春帆碑文。

 

碑碣原文

「迢迢高掛最檣端,掩映蓬窗又畫欄;

鳥石春來揚萬幅,龜山日上照三竿。

計程隱約隨風轉,無恙分明帶月看;

絕好平湖秋夜景,倒懸片片印波瀾。」

 

 

石港帆影碑文緣起

石港帆影碑文緣起

 

      光緒九年(公元ㄧ八八三年)二月三日,由於美國大型角板船觸礁沉沒烏石港,以致航道堵塞,船隻改由大坑罟(今海水浴場)出入,形成頭城港。

民國十三年(甲子)年,因福德坑山洪爆發,致頭城港淹沒,港區即現慶元宮大牌樓前一帶,形成沼澤田園,但事繼六十四年,今大樓林立,昔日船舶出入之盛況,不復重現,後人唯見景發思古情懷,感極而思者矣!

「帆影」一詩係本鎮前台灣省政府委員盧讚祥先生描述過往情景之少年時傑作。

民國二十七年三月,欣逢台南名人洪鐵濤先生遊歷蘭陽,讚祥先生齊集地方名士聚會歡迎,洪先生遂即席揮毫,以「帆影」為題,書贈康灧泉先生。

第六.七屆鎮長邱金魚,感於本鎮往日繁榮,實與烏石港之存在息息相關,為紀念故幸得康先生割愛,「帆影」書文提供勒石為碑,以供後人憑弔!

「帆影」碑石,即為本鎮勝跡之物,復經第八.九屆鎮長莊鍚財拓印宣揚,倍受各方讚賞,地方父老再題立碑,以感念先賢革創之艱辛。尚祈方士多于指教,並加愛護為禱。

 

                                                                 

頭城鎮長  林樂善  敬立         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十二月吉旦

 

 

 

1871~1932年,陳古所書  烏石港題詩   (南福德祠外木牌詩詞)

1871~1932年,陳古所書  烏石港題詩   (南福德祠外木牌詩詞)

 

鶯山ㄧ半帶斜陽

晚景依俙出暮涼

放棹一觀波萬頃

天開圖畫水雲間

 

這是陳古對烏石港的寫照,日落黃昏,海港碧波萬頃,港區內帆船點點,恰似海天一色,海霧薄雲,又似天打開的圖畫,映在水雲間。  這是烏石港全盛時期的寫照。怎不教人發思古之幽情。

 

草嶺隧道  

大正十三年(1924),草嶺隧道貫通,從此由火車代替烏石港和頭圍港對外的連絡道路;坐火車回鄉的子弟,穿越隧道,從黑暗迎向陽光,映入眼簾的是碧海藍天的太平洋和海上的龜山島。

    草嶺隧道是台北縣(新北市)和宜蘭縣的交畀處,是從鄉村到都市的分水嶺,上方的草嶺古道也因此走入歷史。隧道福隆端上方題字是"制天險",石城端上方題字"白雪飛處",建築以紅磚為主構成,因此磚縫會有滲水現像,也造就了宜蘭民謠"丟丟銅"的歌曲傳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035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